Page 28 -
P. 28

處的堅決果斷 (A)甲乙丙 (B)甲丙丁 (C)甲乙丁 (D)乙丙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B

    解析 (乙)此處是范增提醒項羽應趕緊對劉邦採取必要的手段,避免其坐大
( )29.「亞父受玉斗,置之地,拔劍撞而破之,曰:『唉!豎子不足與謀!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

                 公也,吾屬今為之虜矣!』」關於此段敘述,何者說明正確? (A)范增責怪項伯未能完成
                 刺殺任務 (B)項羽暗罵項伯袒護敵人 (C)可見范增之深具遠見與急躁易怒 (D)項羽
                 藉亞父之口譏刺劉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C
( )30.從「沛公奉卮酒為壽,約為婚姻,曰:『吾入關,秋豪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庫,而

                 待將軍。所以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。日夜望將軍至,豈敢反乎?』」可見
                 劉邦之態度為何? (A)卑躬屈膝 (B)誠心敬佩 (C)清廉自守 (D)戮力從公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A
    解析 (A)低身下跪去奉承別人。形容對人諂媚阿諛
( )31.「今者項莊拔劍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」此句意近於? (A)忍小忿而就大謀 (B)醉翁

                 之意不在酒 (C)雲從龍,風從虎 (D)身在曹營心在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B

    解析 題幹:表面上有正當目的,但實際上另有圖謀 (A)能克制自己,不為小事干擾大目標的實
               現。蘇軾〈留侯論〉 (B)歐陽脩〈醉翁亭記〉 (C)龍起生雲,虎嘯生風。比喻同類事物
               相感應。《易經‧乾卦》 (D)比喻堅守節操,忠於故主。亦可喻身在此處而心在彼方,心
               思不專

( )32.「范增數目項王,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項王默然不應。」下列關於此文句的說明,何
                 者正確? (A)「數目」指安排許多眼線 (B)「玦」用以暗示項羽應當機立斷,下定決心
                 (C)「項王默然不應」因其認為時機未到 (D)此段文字說明了范增安排項伯舞劍的原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B

    解析 (A)安排許多眼線  屢次以眼色示意 (C)因其認為時機未到  因其「為人不忍」 (D)
               項伯  項莊

( )33.下列有關《史記》的敘述,何者正確? (A)作者司馬光,字子長 (B)為中國最早的史
                 書 (C)紀傳體史書之祖 (D)可在書中查到東漢光武帝的資料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C

    解析 (A)司馬遷 (B)中國最早的史書為《尚書》 (D)記事上起黃帝,下至西漢武帝太初年間
( )34.關於司馬遷的敘述,下列何者正確? (A)生於史學家庭,繼父職任太史令,得以盡讀皇

                 室藏書 (B)《史記》所運用之資料,皆來自司馬遷家中藏書與皇室藏書 (C)因李陵事件
                 獲罪,忍辱負重,而開始撰寫《史記》 (D)曾作〈論六家要指〉一文,析論先秦學術之
                 源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答 A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 25 -
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   32   33